跟大家分享一個“中西教育大不同”的經驗:

JJ剛上小學一年級時, 跟我抱怨學校數學教得太簡單, 上課太無聊, 我還特地為了此事跑去學校跟老師溝通, 後來老師解釋, 原來, 他們教數學是從最基本的"數字本身"教起, 比如說, 他們花了整整快一個月在教1, 2 and 5. 因為所有的數字都可以由這三個數字組合而成, ex: 12 可以想成是兩個五和一個二. 13 則是三個五但少一個二. 她說JJ很聰明, 他會, 是因為他直覺就知道答案, ex: 6+5=11, 老師重視的是思考的過程, 而不是答案的正確與否. 就像我們小時候, 6+5練習一百遍, 到後來就變成反射動作了, 中間哪有啥鬼思考過程啊, 這裡老師要的是: 6=5+1 so, 6+5 = 5+5+1 = 11, 很不可思議吧!

 安啦媽剛聽完, 真是兩眼盯著大大的, 不知如何回答才好, 天啊!若用這種方法解數學, 聯考數學哪做得完啊!但是相對的, 這樣出來的小孩, 的確獨立思考的能力比較強, 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比較強.

美國的教育, 感覺上重視reading & writing 多於math很多, 我們的學區, 小學的上課時間是早上8:15到下午2:30, 整個早上都是reading and writing, 下午的數學課也只有45分鐘, 剩下的就給science, social study, art, music and 體育課給瓜分. 照上述的方法教數學, 進度肯定是慢, 難怪JJ會抱怨了.

跟老師談完後, 老師答應會好好注意JJ的上課情形,她會開始給他一些比較挑戰性的問題, 讓JJ知道他並不是"真懂", 也希望我在家不要事事告訴他答案, 慢慢讓他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. 過了兩個星期後, 有一天,JJ很開心的回家跟我分享他上課的事情:

話說當天, 老師在教"odd and even"(單數雙數的概念)時問他(JJ非常強調"只有"問他呦!!), 27顆M&M巧克力分給兩個小朋友, 如果老師吃掉一顆, 一個小朋友可分幾顆,

JJ: "我想了一下, 回答"13顆",媽麻, 我答對了耶!!"(一付很跩的樣子)

安啦媽一聽, 這跟單雙數有啥關係, 這不是除法應用題嗎? JJ當時連乘法都不會, 安啦媽超好奇他怎麼解出正確答案的

JJ: "我想27顆吃掉一顆就剩26顆了. 如果一個人分10顆, 兩個人就有20顆, 但是26比20大, 所以每個小朋友一定分超過10顆, 那一個人分15顆的話, 兩個人總共是30顆, 又比26顆多, 所以每個小朋友一定是分between 10 and 15, 30 比 26 多 4, 所以我就猜13, 然後想13+13, 居然剛剛好是26, 所以我就說13顆啦! 結果, BINGO!! I WAS RIGHT!!!"

安啦媽:"你有想很久嗎?"

JJ: "好像有一點點久"

安啦媽:"所以你在想答案的時候, 老師就在等你呦"

JJ: "對啊!"

其實聽完, 安啦媽還真的有點小感動, 這裡的教育真的從來不會"趕"進度, 永遠給小朋友充分的時間, 用他們自己的速度來消化知識. JJ班上有30個小朋友, 兩個級任老師(一正一副), 雖然很難, 但是老師還是很努力的根據每個小孩的程度因材施教, 而不是像工廠一樣, 訓練出來的每個產品都是一樣的, 不管結果如何, 光是這份用心, 就很讓人感謝了. 後來, 不但JJ對數學是越來越有興趣,家長會時, 老師也跟我說他覺得JJ已經"GET IT", so he doesn't feel bored any more. 而且, 還會舉一反三, 她很高興!

安啦媽的結論是: 在這種"活用"數學的教育環境下, 不是教出天才, 就是數學白癡, 難怪美國出了一堆諾貝爾獎得主, 但是生活上我認識的一般美國人, 卻有很多連最簡單的加減法都得仰賴計算機, 名校大學生連雞兔同籠的問題都不會解(according to 威爸的親身經驗), 雖然中國人的教育從小把數學搞成是反射動作, 壞處是:往深處走, 沒有思維過程做基礎, 這樓就蓋不高了, 但是起碼一般人加減乘除還有一定的水準, 買菜若沒計算機, 還有概念老闆有沒有找錯錢, 說真的, 我還真的不知道, 到底哪一套數學教學法才是最好的.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安啦媽在米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